【现象】
在熔模车间里,蜡模表面常出现像水波一样的“流纹”——一条条纹路或凹陷,既影响外观,又会在最终铸件上留下“复写”痕迹,导致尺寸超差甚至报废。传统做法靠事后修补,治标不治本;一旦批量出现,损失巨大。
【根源】
流纹不是蜡的“脾气”,而是流动场失衡的结果。用通俗的话说,就是蜡液在模具型腔里“跑得不顺”:
流速突变:注射速度先快后慢,蜡液前锋突然减速,前沿折叠。
冷却不均:模具局部温度低,蜡液前锋提前结皮,后续熔体冲破皮膜,留下折叠痕。
压力不足:保压时间短,补缩通道封闭,表面被拉凹。
【一次性根治方案:三步闭环】
步骤1:料-温协同
料:换用低黏度、窄分布的石蜡-树脂体系,170 °C黏度控制在30–40 mPa·s;
温:模具恒温45±2 °C,与料温差<100 °C,确保前锋不提前凝固。
步骤2:流-压耦合
流:采用三段阶梯注射——慢(0.3 m/s)→快(1.2 m/s)→慢(0.5 m/s),前锋匀速推进;
压:增加0.3–0.5 MPa保压5 s,利用在线闭环阀实时调节,补缩到位。
步骤3:壁-模同步
壁:模腔抛光至Ra≤0.4 μm,减少局部黏附阻力;
模:在易流纹区域布置微型加热棒,二次升温3 °C,消除冷区。
【验证】
某航空叶片厂按上述闭环实施:
流纹率由12%降至0.3%;
单件返修时间从15 min降到0;
年节约成本≈120万元。
【小结】
根治蜡模流纹,不靠“神医”,靠“流体力学+温控+材料”的系统思维。把流速、温度、压力三条曲线一次性调好,流纹自然消失,真正做到“一次做对,永不返修”。
版权所有 :漳州海力机械_球墨铸铁件_阀门零件_汽车配件专业铸造厂
技术支持:海力机械